2015-09-06 14:38:20出处:搜狐母婴作者:妈妈中国网
这是发的关于敏感期的第六篇,在第一篇里,有儿童所有敏感期的列表及简介 如果你想看有关敏感期的其它文章,可以在微信guaibaonaiba后台回复‘敏感期’三个字即可查阅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● 审美——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残缺了的威化 中午加餐时,老师为小朋友分发威化饼干。2岁半的毛毛看着她盘子里的威化饼突然大哭起来:“我不要这个,我不要这个!”老师定神一看,原来那块威化残缺了一角,赶忙给她换了一个完整的威化,毛毛这才平静下来。 上厕所时,毛毛要求将卫生间冲洗干净,否则坚决不上厕所;食物必须干净完好才愿意享用。 食品要完整,厕所要干净,苹果要光亮和最大,衣扣不能掉一个……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。这个时候,大人容易心烦。完美的东西毕竟不多。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、追求完美的心,把该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、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,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,我们就能理解孩子,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。 道德是因为因审美而建构和形成的。破坏了审美就意味着破坏儿童道德的形成过程。 ● 审美建构道德 2岁的时候,有一天,你将一个苹果切开或者将一个饼掰开给你的孩子时,孩子会突然大哭起来,并且把饼和苹果扔了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?你可能会想:这个孩子太贪婪了!他为什么要那么大一个?那么大他是吃不了的!但是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,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苹果才叫苹果,一个完整的饼才叫饼。 在幼儿的世界里,孩子在发现着一个巨大的秘密: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。审美,并且是宏观的审美,在这个时候悄悄地走进了人类早期的感觉和思维中。 最早期儿童是透过吃开始的,因为吃维系着孩子的生命,审美也就从吃开始了:苹果是不是光洁?是不是红润?孩子能够迅速从盘中找到那个最好的。假如有一个斑点,那这个苹果就不能走入儿童的世界,也绝不会被儿童吃掉。对于一个儿童来说,吃掉那个苹果等于把那个不完美吃进了身体,这种完美会形成某种心态。薯条自然必须是一整根的,不能断掉。红薯交到孩子手中时,红薯皮自然要完整地包裹在红薯的外面,剥掉了是不完美的,就如同香蕉的皮不能被剥掉给孩子一样……审美的情趣就这样如同食物一般被吃进了儿童的身体,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。 但这些要求总被父母误解为生存经验一般的东西。在几个月的时间内,这些行为由于成人的忽略而很快被破坏掉了。 其后,儿童审美的注意力会放在他所使用的事物上:纸不能有豁口,不能折叠;一笔画下去没有遂愿,这张纸自然就不完美了,扔掉。化化丹(儿童的食物)的瓶盖没有了,自然是不可以的,找不到瓶盖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——找到盖子,并且把它盖上,一切变得完美起来!实际上这正是儿童审美敏感期到来的景象。而成人是这么认为的:纸折了一点还是可以再用的;一笔没画好可以重新再起一笔,否则就浪费了;化化丹的盖子找不到可以不找,找那个细小的瓶盖是多么麻烦啊!正是两个世界的不同,成人没有办法知道儿童究竟需要什么。儿童建构自我的机会就在成人的误解中丧失掉了。 当儿童把高度的审美透过外在事物完善之后,就会回到自己的身上,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。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常常看到,冬天里女孩子是怎样痴迷地穿着白莎裙,并且感受着白莎裙穿在身上时公主般的感觉,这是对自身审美的需求。我们同样可以在园里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,穿着妈妈的高跟鞋,如何艰难地从楼梯上走下来,如何艰难地迈出每一步。高跟鞋在这个孩子脚上穿了3天,第3天她放弃了,因为她找到了与自己的审美相和谐的东西。我们还可以看到,孩子们是如何把假发别在头上,又如何在装扮的过程中最终学会欣赏自己的头发……这个物化的过程,最终透过一连串的尝试内化为儿童审美和文化的一部分,成为儿童生命的所在——这就是审美敏感期的作用。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白色的墙上有着黑色的脚印。跨进楼道,我们看到墙面到处是污垢、痰迹。公共绿地的各个角落里睡满了食品垃圾……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太多的混乱、肮脏,这些东西实际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外在展现,是我们破坏了早期儿童敏感期的一种代价。 如果我们保护了儿童审美成长的整个历程,我们就保护了自身的道德。因为道德品质不来自于道德自身,而来自于人类最早期建构的审美。 ![]() ● 追求完美——从要求食物完整发展到了对所使用的用具、事物完美的追求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 我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 毛毛近段时间发现他对什么东西都要求是完整的。如果有一点点残破或者掉了某个零件,毛毛就会把东西扔掉或弄坏。这种行为尤其表现在他自己很喜欢的东西方面,比如玩具车。 早上,毛毛把自己组装的车拿到幼儿园,特别高兴。走路时一边走一边玩弄自己手上的车。当爸爸与他再见时,他都没有反应,专注于自己手上的车。进入教室后,梁梓昊发现了毛毛手上的车,很喜欢,对毛毛说:“愿意给我玩玩吗?”毛毛摇摇头,“不愿意。”这时梁梓昊直接把毛毛的车抢过来拆散了。此时的毛毛看到自己心爱的车拆散在地,非常的愤怒,开始大声哭泣。一边用手试图去把拆散的零件损坏,一边说:“我不要了,我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。”当老师制止时,毛毛对老师会说:“你帮我扔掉吧!我不要了。”一直这持续了半个多小时。最后让梁梓昊按原样拼装后归还给毛毛,毛毛平静后才接着拿起来玩。玩了一个上午,车上的某个零件掉了,毛毛立即就扔到垃圾桶里,可在下午回家前就向老师要自己组装的车。 从某个时刻起,儿童突然要圆圆的完整的大饼,整瓶的大瓶饮料,套装的衣服……饼子太大,被家长掰开,孩子就会痛苦,难过,甚至哭闹。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,当然也是人的天性。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,保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。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不完美的,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,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。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,儿童追求完美,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。 追求完美 最近萱萱妈妈特别烦恼,并向我诉说,“不知道孩子最近怎么了?老是因为睡觉时,被子、穿衣服、袜子,闹不开心,哭闹?”我说:“萱萱妈妈,根据我在幼儿园的观察,萱萱这段时间正处在审美的敏感期,所以会有相应的情况发生……” 事件一:这天午休,她脱完衣服躺下来,没一分钟,开始哭闹,“你怎么啦?”我问。她的小手不停地挥舞着,大喊:“哎呀,床”。我看了看没有什么,床垫很干净,我用手一摸,发现床上有一点衣服上落下的沙粒,看不清楚,摸起来有一点不舒服,我立刻给她拿出去抖干净,重新铺好。没想到,她刚躺下,又开始哭,一边拍打被子,一边又哼哼起来,我猜说:“萱萱,你是不是想把被铺好。”她“嗯”,我开始给她铺好,因被子比垫子大,又有小朋友在一边睡,所以没法铺平展,我只好把四边各卷起一些,但她仍不愿意,最终,费了很大劲,我把被子对折盖在她身上,并把上面用手弄平展,她这才躺下来入睡,我一看表,时间过去半个小时了。 事件二:“老师,我要上卫生间。”萱萱说,我说:“快去吧。”过了几分钟,萱萱非常难受的模样,是尿憋的,我说:“你怎么还不去呀?”她一边扭动身体一边说:“脏的,脏的。”我立刻过去帮忙冲,但没有屎巴巴,只是有几个小黑点,我说“是这个黑点吗?”“是。”我立刻冲,她马上蹲下来,终于小便了! 孩子在这个阶段,要求厕所干净,要求物品完美,这时期,大人容易心烦,但如果理解孩子细腻、追求完美的心,把这些要求当作关乎成长、品质形成的机会,就会找到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。 事物的完美是随着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,儿童认为不完美的事和物,在成人那儿可能具有美学特征,比如残缺的美。 但对完美事物的感觉,对规范事物的感觉应该留存下来。只有这样,儿童的心中才会有标准,他才会追求事物的完美、和谐、规则,并为此而忘我地工作。每个理想主义者都具备这样的品质,它成就了艺术家、科学家、优秀的教师和各行各业出色的人…… ![]() |